沈群明,男,1986年10月6日出生,汉族,杭州市萧山区人,中共党员,已婚。2009年5月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同年7月毕业于云南大学会计学专业,获得管理学学士学位;曾在杭州盼得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杭州中益会计服务有限公司工作;2013年9月经事业单位招考被我院录用,目前安排在行装科工作。
俞吉春,男,1989年9月8日出生,汉族,杭州市萧山区人,中共预备党员,未婚。2012年6月毕业于浙江工业大学法学院法学专业,获法学学士学位,2011年通过国家司法考试。2012年经公务员招考被我院录用,目前安排在反贪局工作。
顾:大家好,时间过得真快,2015年我们已经走过了一半,在这初夏的季节,我们请来两位男同胞作为我们这期的嘉宾,有请俞吉春和沈群明。
俞:大家好,我是来自反贪的俞吉春,小俞。
沈:我是沈群明,来自行装科。
顾:很高兴二位来到我们的栏目,说实话,就我个人的感觉,两位都是比较内敛的,所以可能有些同事对你们都不是很熟悉,当然也包括我在内,特别是对于小沈,呵呵。在我的印象中,步入职场意味着学生时代的结束,社会实践的真正开始,职场意味着社会角色的转变,更意味着经济独立,二位进入我们单位工作的时间都不长,两位还记得自己拿到的第一份工资是怎么分配的吗?
沈:我记得领取第一笔工资的时候很是兴奋,觉得终于可以自食其力不用靠父母供养了,给爸妈各买了一件衣服花了621元,给外公买了一双鞋子268元,给小侄子买了一个玩具80元,剩余的记不清了,应该是和朋友外面搓了一顿大餐庆祝我们终于经济独立了。
俞:以前读书的时候曾经想过这个问题,领了工资后想给父母买点东西,但实际上就存在银行没去动,可能是因为我比较懒,懒得去想买点什么,后来就不了了之了。
顾:小俞童鞋,看到差距了吧!别人记忆这么深刻,你却不了了之,哈哈!你们的消费习惯如何?
俞:工作后就能自给自足了,不用在经济上依赖别人,除去每月正常开销,余款基本上就存在银行,我也不懂理财,虽说你不理财,财不理你,这个道理话粗理不粗,但真要做起来,我觉得麻烦,也懒得去想了。
沈:刚参加工作的那几年,我不仅是月光族,而且经常去坑爹,赚的有时没用的多,现在工作逐渐稳定而且最近女儿也出生了,渐渐感受到上有老下有小的压力了,所以尽量能省点开支同时理理财,不想有超额收益,至少能够对抗通胀,略有盈利。
顾:那一般会采用怎样的理财方式呢?
沈:工资发下来,日常必需的开支先存余额宝,其余存一部分银行定期,零存整取,等存到一定量了购买些银行理财产品。不过现在股市行情好,银行又降息,所以最近有多余的钱进股市。至于理财风险,银行最近出台有存款保险制度基本上没什么风险,余额宝有一点风险基本上可以承受,股市能够承受20%左右的风险,超过就割肉出局。
顾:不愧是做会计这行的,懂得不能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并且也有自己的止损原则。那二位对于近年来出现的余额宝、活期通等理财品种,怎么看?
沈:我觉得这些理财方式的出现一是方便了我们的生活,像余额宝不仅可以每天有利息收入让你直观感受,还方便网上购物,二是改变了以前存银行比较单一的理财方式,而且收益高于银行利息。但是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这些新型的理财方式也是存在一定风险的,比如余额宝是基于网络虚拟交易平台进行操作的,因此安全性方面需要更加重视。
俞:我基本不理财,所以没有什么实践经验。针对这些新鲜事物,我想用我很喜欢的《1984》里面的一句话来阐述我的观点,大意是“如果还有希望的话,希望肯定是在人民那里”,就是说的是对于这些在市场上新兴出现的理财方式,是市场活力、创新的一种体现,我们应当支持,当然前提是安全、规范,就好像现在处理“专车”问题一样,在市场或者我们自己可以做好的领域,政府就应该充当一个守夜人的角色,而不是做一个中国式的家长,处处要管,而教出来的孩子却只能应对考试,应对不了现实。
顾:二位的观点真的各有特点,一个从微观实践角度出发,一个从宏观形势角度把握,并且还有引申。我想问问小沈,近期股市很火爆,你对于股市怎么看?
沈:股票近期大热,我也在参与,我觉得现在理财方式多元化一方面为我们将有限的资金逐步放大提供了可能,选择好了,受益远超预期,因此应该多多学习多多试水,另一方面,像股票、黄金等的交易是存在比较大的不确定性的,应该关注受益的同时控制风险,毕竟风险与受益共存,不过目前我觉得股票行情不错,还处于大牛市中,应该积极投入其中,利用难得一见的机会追求收益的最大化。
小俞:我个人比较懒,就知道股票大热,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但是对这些真心没有研究,哈哈!有机会向小沈请教请教。
顾:是的,牛市真是很久没出现过了,不知道两位对上一轮牛市有没有印象?
沈:上一轮牛市我还在读书,没什么印象,不过从今年3月开始,身边不少的朋友、亲戚都纷纷开始入市,我也由此开始关注股市动态了,同时也准备小部分资金进场,准备借着牛市东风,自己也能小赚一把,毕竟上一轮牛市自己没有碰到这种好机会,我觉得既然出现了机会,就应该好好把握,顺势而为。
俞:感觉谈到现在,自己更像是在补充经济方面的知识。最近炒股很热,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不得不受到关注,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股市大盘就一直涨,6月股市已经破了5000点大关,专家预测,6月会进入慢牛阶段。但是自己没有入市,也仅仅是道听途说,聊以谈资罢了。
顾:小俞看到炙手可热的股市,为什么没有入市小试牛刀?
俞:我身边的朋友有很多人在炒股,且逐渐养成了每5分钟看一次大盘的习惯,感觉有很大一部分精力都被股市牵扯进去了。我本人是不炒股的,因为股市有风险,最主要原因是没钱。反正我对股市是从来不看好的,尽管有人赚钱,但有人赚钱的同时肯定也有人亏钱,当然前提是实体经济没跟上,不然“能量就不守恒”了(恕我不适当地套用这一原理)。最后赚钱的肯定是庄家,输钱的肯定是大众散户,不然股市行情这么好,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早就实现了,还要我们奋斗干嘛。虽然实体经济不振,股市炙手可热有些不符合经济规律,但是这是一个见怪不怪的时代,当下中国存在太多悖论,虽然我不是很了解股市与实体经济的相互关系,但任何现象总归是要符合自然、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当然在某一阶段可以人定胜天,我们习惯将这一阶段称为打肿脸充胖子。
沈:小俞说的确实有道理,最近经济往下走,股市走势很强,好像违背了经济学原理中股市是反映实体经济的晴雨表的表述,两者反差极大,但是关注这轮牛市火爆的原因,一是经济下滑,房地产低迷,居民的投资渠道狭窄了,大量的避险资金进入股市寻求投资回报推高股价,另一方面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政府不断提出经济改革使整个投资者信心恢复,股票市场的牛市就是社会信心恢复的一个缩影。去年以来,各项改革政策密集出台,促进经济转型的同时,提升了投资者的信心。国企改革、财税改革和金融改革是此轮改革的重点,“一带一路”和亚太区域一体化等构想将有望缓解国内产能过剩的问题,输出高端装备并输入对外依存度较高的资源。同时,伴随着上海自贸区、沪港通、金砖银行和亚投行的启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也在提速。国家层面的这一系列的改革释放出来的红利我觉得会很快的通过股市传导至实体经济,实体经济的恢复和提振将指日可待。
顾:二位对于现在股市大热的现象分析,其实刚好代表了两类观点,小俞对后市看待相对悲观,小沈却极为乐观。正如二位所说,我国实体经济下行压力很大,据此,我国政府定调打出的八招(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投资、扩大消费、房地产健康发展、创新驱动、国企改革、京津冀协调发展等),二位对此怎么看?
俞:我对于这些方面不是非常关注,所以只能说在脑补了上述信息以后,我只能客观地认为只要我们国家下定决心想做一件事情,总是能做好的。
沈:我个人认为中央政治局会议定调释放八个大招,主要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一是打出这八招的背景是一季度GDP增速放缓至7%,创下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最低值,4月制造业指数PMI为50.1%,制造业举步维艰,经济下行的压力可想而知;二是我国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在外需低迷的情况下,投资和消费是经济稳增长的两架重量级的马车,八招中关于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从加大基础性投资方面来刺激经济发展,扩大就业,消化过剩产能;扩大消费和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从带动全社会消费需求的角度来拉动经济,无论是投资还是消费的拉动,都需要大量的支撑,八招中通过运用创新驱动、货币财政政策的调整,给全社会注入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和资金动力,这八招的最终目标是调整当前粗放的经济结构,创新经济发展模式,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三是这八招的打出的效果在一定时期内不一定能有全面收获,但是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以此为契机,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技术,通过创新点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激发全社会拥抱“创客时代”。
顾:果然脑补,呵呵!说完股市,就不能不说楼市,二位对这个领域有关注吗?
俞:突然想到一个冷笑话,说前些天股市跌停的时候,有人去看房,而且看的还是高层,卖房的人就问他,是要买房吗?答:不是。那么现在问我对房地产市场的看法,我的回答是:还是买不起。
沈:小俞的笑话果然有点冷,哈哈!从政府的层面来说房地产是我国经济支柱产业之一,政府不允许出现房地产价格的暴涨或暴跌,因此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政府从前几年房地产严厉调控到目前的适度放开,取消限购等等政策的改变。这些变化从侧面可以反映当前的房地产市场是低迷的,对于个人而言,随着今年年初至央行降准降息政策实行,公积金贷款二套房首付比例下调,房地产公司的营销刺激,为普通刚需买房者提供了拥有住房有了现实的可能,应该说现在出手不失为一个好机会,但从长远来看,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住房供给量的不断增加,政府廉租房的大量推出,房地产不再成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房地产市场必将逐渐走向平稳,那时居者有其屋将不再是一种奢望。
顾:那小沈如何看待类似股票、投资不动产等理财方式?
沈:理财就是管钱,"你不理财,财不理你"。收入像一条河,财富就像河的一座水库,花钱如流水。理财就是管好水库,开源节流。中国有一句老话叫一招鲜,吃遍天,一生如果能做好一件投资就可能让自己会过上美满和幸福的生活,所以我觉得理财一定要从年轻时开始,因为钱的秉性是你不爱我,我怎么还能去爱你呢?
顾:借用小俞的话说,又脑补了一通,呵呵!现在无论是股市还是楼市,中国特有的现象就是大妈炒房团、大妈炒股团,我想知道你们父母的理财观念对你们是否会有影响?
俞:当然会,我的父母是辛勤工作了一辈子来抚养我成人的人,他们的文化程度不高,却教会了我最重要的做人的道理,比如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天上从来没有馅饼会掉下来,吃亏是福,理解万岁!
沈:父母那一代人在生活上一如既往的节约,衣服不舍得穿,菜不舍得买,可能和他们以前所处的大时代有关系,这也造就了他们的理财观念是省吃俭用,开源节流,理财方式单一到基本上是存银行,我觉得理财观念值得我好好学习,不当家不知柴米贵,需要勤俭节约的习惯,所以这点对我的影响特别大,至于理财方式我觉得应该变,毕竟时代在变,生活方式在变,理财方式也应该与时俱进。
顾:那小沈作为会计,在理财方面是否有特殊的优势?
沈:古代有种关于会计的说法叫一年总盘算为“会”,每月零星盘算为“计”,两者合在一起即成“会计”。会计和我们的经济活动密切相关,因此对于理财也是一样的,学会计的人专业性应该是其最大的优势,一是可以运用专业知识看懂企业财务报表,藉此分析公司的经营状况,可以为理财投资提供财务数据支持,二是每年每月不停的盘算,久而久之会产生一种惯性思维,脑子里算计着做什么可以让自己付出最小的机会成本获得最大的投资回报。
顾:还没开始理财的小俞,你有啥打算?
俞:我又想起了一句话,大意是“这世上有很多功利的事情,需要不带功利心去做,最终才能获得最大的收获”,那么我对理财希望达到的目标是,年轻人,别这么功利,除了理财,生活里还有许多美好的事情等着你去做!不然等你老了,真的穷得只剩下钱了!
顾:小沈呢?
沈:一个人一生不同时期理财的需求不一样,理财所最求的目标也是不一样的,因此我觉得理财目标的达成必须考虑阶段性和延续性,不断调整自己的理财产品配置,满足每个时期的财富需求就是我理财所追求的目标。
不过我觉得理财应该坚持一定的原则:
1、坚持量入为出原则,保证不降低生活的质量的情况下用余钱进行理财投资;
2、坚持安全性原则,组合投资,分散风险,不要把全部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也不要把全部篮子挑在一个肩膀上,因此在安全的前提下,通过理财的方式多远化的操作,实现收益的最大化;
3、坚持终生理财原则,根据自身所处的时期的不同,合理配置理财产品,所谓生命不息,理财不止。
不过每个人的追求不一样,小俞这样的理财观念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顾:两位的财富观念有比较大的差异,给我们展现了两种不同的生活理念,很多人一提到幸福总是会跟财富联系起来,因为财富的多少可以在物质上不同程度的满足人们的需要。但是财富和幸福不是完全成正比,财富只是使我们幸福的一种手段,但它本身不是目的,我们需要一定的财富积累,但是我们不能被追求财富所累!感谢二位的光临,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