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备赛的三个月,不长不短的时间,却是一场职业的洗礼,和修心的旅行。竞赛项目包括笔试和业务答辩,主要考察四大检察、十大业务及案件管理等重点知识,业务分析、质量评查、流程监控等内容,需要掌握政策把握等六大能力。在这之中有几点体会最为深刻。
不啻微茫,造炬成阳。备赛初期,我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平均分70分,这对省赛时笔试并不突出的我来说,有些难度。特别是随着学习越来越深入,越发感觉对法律知识的匮乏,于是每一天的“to do list”中除了三分之二的基础知识复习,还有三分之一的新司法解释、内部规定、白皮书等内容。除了制定“to do list”外,周期循环学习也必不可少,我将20天作为一个学习周期,但发现曾经看过的知识,到后来又成为大脑中空白的填充,于是调用知识图谱、思维导图开展联想记忆。在一遍遍周而复始、一天天坚持学习中,终究从“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苦闷无奈变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看似不起眼的日复一日,在将来的某一天,突然看到了坚持的意义”。
坚强后盾,心怀感恩。没有一颗种子能够离开土壤而活,虽然在上场的是我们三位选手,但是背后凝结着三级院的心血与付出,省检察院组建了最强“金牌”教练团,开展N对1的辅导,还邀请了检察业务专家胡森、王籽佳、朱晓琴等老师为我们答疑解惑、传经送宝;杭州市检察院及我所在的萧山区检察院领导和同事为我组建策论研讨群,时常讨论到深夜,20多篇修改稿,30多个日日夜夜一同度过;决赛前夕,专门跨越1816公里到现场为我出谋划策。我想,最终获得的“业务能手”是集体的荣誉,离不开这么多人的支持与付出,我始终心怀感恩。
长风破浪,不扶自直。这是我在比赛中感触最深的一句话,竞赛不仅仅是对知识掌握能力的考验,也是对身心的考验,每天睡眠不足6小时,最后一天甚至只有2小时的节奏下,每一次的答题就是一种身体的“本能”,拼的是“静”与“稳”,看似简单的道理,身处其中依旧难以做到。我很庆幸经受住了考验,比如流程监控考试时,不慌不忙,稳扎稳打,细致看清每一个小步骤,仔细思考每一个考点后准确作答;在决赛答辩过程中,紧张的情绪在上台半分钟后被答题的思维逻辑所替代,渐渐自如。这样的成长也是我参加比赛得到的一笔巨大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