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日报》2025年4月24日03版专版报道我区知识产权发展与保护工作,其中萧山区检察院相关工作被组稿写入。
《2024年萧山区知识产权发展与保护状况》白皮书发布
解读知识产权“生态圈”的“萧山答案”
4月26日是第25个世界知识产权日。近日,《2024年萧山区知识产权发展与保护状况》白皮书发布,从知识产权工作顶层设计、知识产权创新能力、知识产权保护成效、知识产权服务水平、知识产权创造培育、知识产权宣传教育六大方面,介绍了我区知识产权发展与保护状况。
2024年,全区授权专利总量13079件。其中,新授权发明专利 3121件,同比增长30.42%;新授权外观设计专利1935件,同比增长 5.33%;全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为4024件,同比增长30.86%;全区新增注册商标17556件,同比增长15.2%;全区新建1个省级品牌服务指导站,区内10家企业的商标入选杭州市重点商标保护名录;萧山区企业在中国专利奖上的评选中再创佳绩,获得2银1优秀,获奖总数创历史新高。
硕果累累盈枝头。视线往下,我区又是如何厚植沃土、深耕细作,持续推进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的全链条建设,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呢?且看知识产权“生态圈”的“萧山答案”解读。
“贵院严格公正的知识产权刑事保护,为营商环境的优化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前段时间,区法院宁围法庭法官于涛收到了一封情真意切的感谢信。信中所述的,正是我区打响的一场商标保卫战。
杭州某化工企业精心研发的“金鼠”牌密封胶,以牢固耐用的卓越品质,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然而,在未获得企业授权的情况下,徐某等人干起了非法制造假冒“金鼠”注册商标胶类商品的勾当。短短三年时间内,销售金额已超800万元。那段时间,企业收到的投诉量显著增加,多年打造的品牌形象受到一定损害。
受理该案后,于涛和同事们加班加点,最终促成该案自立案到审结仅用时三个月。今年1月,区法院做出一审判决,以犯假冒注册商标罪、非法制造注册商标标识罪、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判处徐某等人十个月至四年四个月不等的有期徒刑,并处1万元至50万元不等的罚金。这一判决,犹如一记响亮的警钟,在市场中回荡,不仅让侵权者望而却步,更让守法者信心愈发坚定。
举证难、赔偿低、成本高、周期长……新时代不断催生新的知识产权问题。回归本源,司法保护是关键。为“知识防盗”筑牢法治“屏障”,我区凝聚起知识产权保护强大合力——
区公安分局对知识产权侵权犯罪开展严厉打击。2024年共破获知识产权犯罪案件15起,抓获各类知识产权犯罪嫌疑人53人,移送至区检察院审查起诉51人,保障了区内企业的合法权益;
区检察院加快对驻亚运村知识产权检察官办公室的转型升级,开展知识产权综合履职案件7件,诉前调解6件,助力企业获赔624万余元;
区法院以抓深抓实知识产权“三合一”审判为抓手,2024年共受理知识产权民事案件323件,审结272件;平均审理天数47.28天,同比缩短37.78%,审判质量、效率和效果得到新提升。
在行政执法方面,区市场监管局聚焦重点领域开展“雷霆行动”“蓝天行动”“西湖龙井”地理标志保护等专项执法行动,全年查处知识产权案件 75 件,共处罚款178万元。通过优化流程压缩案件办理周期,全年处理专利侵权纠纷 6件,结案率100%;区委宣传部开展打击网络侵权盗版“剑网 2024”专项行动,共出动执法人员 522 人次,开展线上线下巡查261家次;区文旅局2024 年共检查出版物经营单位654 家次,印刷企业533家次,其中责令整改72家次,立案调查30家次,没收违法物品241件。
创新关系着企业发展的命脉,而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面对新挑战新要求,我区从创造运用、行政执法、司法保护等环节持续发力,不断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推动构建知识产权“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格局,有效赋能高质量发展。
2024年12月,我区迎来了一个新的突破——全区市场经营主体总量突破27万户。“小个体”见“大生机”。市场主体的“增”,源于经济发展的“活”,更来自营商环境的“变”、办事审批的“简”。
2024年,萧山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心正式启用,依托中心设立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业务杭州受理窗口、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站、数字化应用中心、普法培训中心等,实现“一站式服务,全链条保护”,有效实现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普惠化、便利化。
特别是商标业务“一窗统办”“最多跑一次”,线上线下业务全面贯通,简化申请材料,缩短办理时限,办理进度、办理结果实时共享、全面留痕,大大提升了服务效率和申请人满意度。自窗口设立以来,受理各类商标业务量始终居全国353个商标窗口前列。
此外,联合中国知识产权出版社等专业机构,试点打造“萧山区知识产权大数据全链条监管与服务平台”“专利产业化产融协同平台”两个数据支撑平台。以平台为基础,实现数据下沉镇街(平台)、园区,为知识产权基层治理提供分析参考;以“创新力”评价、创新画像等为模型,为企业提供“点对点”的服务报告,对区内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内生裂变企业、浙江省首台(套)产品企业等各类型企业群的专利创新情况开展“体检”。
这一年,“萧山区知识产权服务业联盟”正式揭牌,不仅促进了知识产权服务的组织化、专业化发展,还通过政策宣传、培训活动、交流合作以及国际交流等多种方式,为我区的企业创新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区公安分局建立《易受知识产权侵害企业名录》,实地走访知识产权重点保护单位,向企业提出合规、防控建议;区检察院加强行刑双向衔接,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依法不起诉的涉案主体移送行政主管部门作行政处罚,并对相关处理情况跟踪督促,确保刑事追诉规范化。
区法院建立“2+1+n”案件化解模式,2名法官负责知识产权民事案件审判,1名速裁法官负责批量或简易知识产权案件,同时引入具有知产专业背景的调解员,加入知识产权案件诉源治理;区司法局按照“前台服务+后台支持+应用支撑”的模式,在区企业综合服务中心法治服务专区建立助企法治板块,提供产业合规辅导、涉外法律服务、企业法治体检等增值服务。
放眼萧山,知识产权服务触角不断延伸,让创新型企业愿意来、留得住、发展好,正不断优化知识产权“生态圈”,增强企业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如果专利的申报、认证、保护是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前半篇文章”,那么实现专利转化,推动“纸变钱”,激活新质生产力,就是“后半篇文章”。
我区探索“研发在平台,中试在企业”院企合作机制,打通“平台”与“企业”合作通道,支持院企共建联合研究中心、联合实验室等合作载体;设立“科创风险池”和“安心宝”监管账户,建立多方共担的风险补偿机制,解决企业与科创平台双方不互信的堵点问题;探索“拨投结合”机制,将财政扶持与股权投资相结合,促进成果转移转化;成立“萧山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集聚各类服务机构60余家,促进科技成果供需对接。
我区还不断完善顶层设计,成立涵盖区内主要科创平台的“北斗七星”科创联盟,强化科研院所与企业间的创新链协同效应。萧山区高端装备(集成电路)成果转化基地入选首批杭州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成果转化基地,有力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基地已累计孵化企业151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46亿元,新产品产值350亿元。
以质押融资打破企业资金短缺的瓶颈,亦是我区推动“纸变钱”的生动实践。2024年,我区完成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金额44.21亿元,同比增长76.81%,其中商标质押融资金额9.84亿元,专利质押融资金额34.37亿元;参与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企业数188家,同比增长38.24%。专利权质押融资,给企业带来了“研发—融资—再研发”的良性创新生态链。
春华秋实,岁物丰成。可以预见的是,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一路高歌,将为推进全域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